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写网络超长篇小说都怎么构思的

构思

来源于多个源泉

其中,生活,最重要,这是个人观点而已

跟你说说总体怎么把握吧

先有一个模糊的写作目的就好。你所说的“主题设定、故事设计、结构安排、风格把握、人物性格、矛盾冲突.”都是可以边写边想的。张恨水可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写”,他的底稿是留在心里面的。

拿人物性格来比方,在你的文字叙述中,人物性格自然会向多方向丰满起来,如果已经预想好了的话,在创作过程中你会感到极大的束缚感,而且会越写越不像你原先设想的人物。所以不如信马由缰。

再比如结构安排,这个大轮廓应该先想好。比如要写回忆型的,或者按时间顺序发展,再或者用那种“插叙循环”的写法,都要想清楚,至于每一小章节的描述,可以边写边改变。

其实应该先写点中短篇来练习一下,否则会很吃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张恨水,呵呵

祝你好运哦!

再说说文学创作的过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创作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学作品不像物质产品那样可以批量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无论是宏篇巨制,还是短章小品,每件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都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不同作家的创作实践中,而且也体现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创作实践。因此,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是相当复杂、微妙的,具有个别性、特殊性,是不可重复,也是难以复制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毫无规律可循。毕竟每一次创作实践,都服从着审美创造的共同目标,都催生着文学作品这种人类特殊的精神产品,都遵循着文学创作的普遍性规律。就一般而言,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上都可以划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正如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所说:“我觉得,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为三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或‘酝酿’作品时期以及三、写作时期。”

一、艺术积累

艺术积累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所谓艺术积累,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活动。

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首先需要具备相应的材料。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也同样必须有材料的准备。无论是创作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是创作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作品,作家都要以一定的材料作为创作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提炼、生发、创新。文学创作的材料储藏在社会生活当中,需要作家自己去寻找、挖掘,去发现、积累。

艺术积累实际上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观察了解生活和感受体验生活。

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掌握丰富的创作材料,这是艺术积累的重要内容。就文学创作来说,社会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无穷无尽地呈现着种种纷繁复杂的人生景观。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对社会生活这一客体的观察了解,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首先,要从审美的特定视角出发。美是文学的精髓,因此,作家观察了解社会人生,应该随时敏锐地关注一切美的闪光,同时也不放过任何丑的现象,从美与丑的对立冲突中去发掘创作材料。其次,要力求全面、广博、多样。社会生活的领域无限广阔,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多重联系。一个作家如果人生视野过于狭窄,在创作中必然受到局限;只有见多识广,才会游刃有余。第三,要尽可能细致入微。在文学作品中,生动的生活细节,往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作家在观察和了解生活时,必须重视细节,绝不能满足于粗线条的大致印象。观察了解生活的必然结果,就是生活材料的大量积累;而一个作家储藏起丰厚的生活材料,进入创作时才能有选择、提炼的充分余地。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文中谈到:“必须记住而且遵循的,是‘取精用宏’这四个字。”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炼、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材料丰厚,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反之,材料匮乏,则不可避免地会捉襟见肘,底气不足。正是基于对大量占有材料的重要性的认识,茅盾将因材料不足而暴露出的“‘捉襟见肘’的窘相”,视为“作家的致命伤”。

材料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即使客观材料积累再多,如果不能由作家对生活的深层感悟所统摄,那也难以点燃起创作的欲望,难以激发起创作的冲动。因此,在艺术积累阶段,作家不仅要观察、了解生活,同时还要深入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就是说,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了解,不应是置身度外的冷眼旁观,而应调动发挥出鲜明的主观性和强烈的能动性,积极地面对生活,把握生活,用心灵去感受、体验,力求把握生活的脉搏,领悟人生的真谛。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越敏锐,越深入,越有可能从中获得独到的发现;而这种独到的艺术发现,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突破口。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写作时强调指出:“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见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株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

艺术积累阶段中,作家观察、了解生活与体验、感受生活应是一体的。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广泛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以及深入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进而透彻地认识生活,并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生活,把握生活,在一般人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其不寻常的意义,发现美的所在。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3]显然,这样收集积累起来的材料,才不会浮光掠影,留于表面现象,不会是一般化的、零碎的、孤立的,而往往是独特的、有新意、有深度的,能够显现出巨大的艺术潜力和重要的艺术价值。这种对生活的独到的发现和深入的认识,正是优秀作家的过人之处,也正是优秀文学作品得以诞生的基础。

艺术积累的材料获得,一般来说有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见闻得到第一手材料。如鲁迅创作散文集《朝花夕拾》,所根据的就是自己童年至青年时期的亲身经历。雪莱也说过:“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森林。……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上,日以继夜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满天繁星闪现。我见过不少人烟稠密的城市,处处看到群众的情操如何昂扬、磅礴、低沉、递变。我见过暴政和战争的明目张胆、暴戾恣睢的场景;多少城市和乡村变成了零零落落的断壁废墟,赤身裸体的居民们在荒凉的门前坐以待毙。……我就是从这些泉源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4]这种材料又称直接素材。另一个渠道是借助他人帮助或依据文字记载等得到二手材料。例如,果戈理创作的《外套》,主要的依据就是朋友讲述的一个小官吏丢猎枪的逸事。在很多情况下,作家往往是从两个渠道共同获益。像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方面他仔细深入地研究有关法俄战争的资料,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另一方面他有着在塞瓦斯托波尔做炮兵军官的切身经历,特别是有着亲历战场而获得的关于“什么是恐怖和勇敢,什么是经常接近死亡,什么是搏斗”的直接人生体验。正是基于这种亲身经历,他才能从艺术的意义上真正占有那些历史材料,才能如此真实有力地展现法俄战争的宏伟场景,才能“把历史小说写得生动活现”,也才能写出他对那段历史、那场战争的独特人生感受。

对作家的艺术积累来说,有些材料是无意中获取的,即作家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并没有有意去寻觅、记录、记忆、思索,但一些生活现象往往潜移默化地作为鲜活的信息资料储存进了大脑,沉淀在记忆的信息库里。一旦需要,遇到适当的契机,它们就会被调动出来,转换成创作的素材。而有些材料则是作家有意收集的。作家常常在比较明确的创作意图或某种内心的创作欲望、创作情绪的推动引导下,积极地关注生活现象,拓展生活视野,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托尔斯泰做炮兵军官的亲身经历当属前者;而曹禺为创作《日出》主动深入社会下层观察、体验所获得的材料则属后者。在创作中,无论是有意的积累还是无意的积累,都是作家进行创作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艺术积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作家在占有丰厚生活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取精用宏”,“薄发厚积”;而在观察、了解生活的同时,深入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独到的审美发现,则是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良好开端。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的过程。

艺术构思虽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步,但却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是精神活动最紧张、最活跃的阶段。它有可能促使文学创作走向成功,进入最后的物化阶段,创作出文学作品;也有可能导致失败,使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断。艺术积累阶段所进行的毕竟只是准备和储存活动,这种准备和储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使文学作品的产生具有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否能真正实现,丰厚的素材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关键还在于作家的艺术构思。因此,对于整个创作过程来说,艺术构思阶段更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作家的艺术构思起始于一定的创作冲动。当作家偶然为生活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些事件、现象等强烈吸引,受到某种启发时,往往会生发出一种不能自已的愿望,要把自己感受、领悟到的一切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创作冲动。这种由生活中某种因素的激发而引起的创作冲动,是从艺术积累阶段进入到艺术构思阶段的转折点,是推动艺术构思全面展开的心理动力。当代作家【杨沫】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冀中游击区生活过。一次,她偶然接触到一本书——《牺牲》,“书的封面印着殷红的滴滴的鲜血,书的里面是那些牺牲了的同志的照片、生平和遗书”。这是一本为纪念在大革命中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者的纪念册。【杨沫】回忆说:“看了这本书我激动得很厉害……许多许多年轻有为的革命同志,他们生前的照片那么英俊、豪迈、栩栩如生,可是在这些可爱的照片下面,却是他们被国民党枪杀后,躺在棺材里鲜血淋淋的照片……看了这些照片我忍不住哭了。……当时我就想,要能把这些崇高的英雄人物描写出来够多好啊!”[5]后来写成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就是在这本《牺牲》的触发下开始构思的。

进入到艺术构思阶段后,作家主要是在创作冲动的推动下,按照其审美追求,展开艺术想象,把已经积累的生活素材加工转化为特定的内心形象系统。这时,由各种渠道收集起来的材料、信息在这里融汇,并不断碰撞、分解、联缀、整合,作家的心中涌现出各种设想,头脑中激起无数个念头,内心形象则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完整。具体来说,作家的艺术构思包括着素材的整理使用,题材的确定,主题意蕴的开掘,形象的成型,结构的安排,体裁及表达方式的选择等多项任务,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形象的确立和形成,其他诸方面都是围绕着形象这一中心来展开的。显然,艺术构思是作家创造性精神劳动的高度紧张时期,也是复杂心理活动特别是艺术想象的高度活跃时期。

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它存在于作家的“内宇宙”中,完成于作家的心理层面,还有待于作家在艺术表现阶段赋予其相应的语言形式。也就是说,作家首先要通过艺术构思创造出内心的完整形象,然后才有可能将其外化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文学创作的这一规律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相似之处。宋代【苏轼】强调绘画创作要“胸有成竹”:“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6]这说明,成功的艺术创造,首先在于内心形象的成熟、完整,即“得成竹于胸中”,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在艺术表现时才不会导致“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拼凑。与此相印证,作家在进入艺术表现之前,必须经过艺术构思,将原先零散的无序的印象整合成完整清晰的内心形象,真正做到了然于心。比如说塑造人物,一定要使人物在头脑中基本成型,不仅外表清晰生动,性格特征鲜明突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且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设置、结构的组织等诸多方面,都要筹划妥当,达到“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的境地,否则艺术表现就无从谈起。俄国作家果戈理在《作者自由》中曾经谈到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我的人物的完全形成,他们的性格的完全丰满,在我非等到脑子里已经有了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搜集到了每天在人物周围旋转的所有零碎,直到最小的胸针,一句话,非等到我从小到大,毫无遗漏地把一切都想象好了之后不可。”

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往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而艰辛的心理过程,别林斯基讲过:“正像母亲在自己腹内负载着和孕育着婴孩一样,创作过程和生育过程颇不乏相似之处”。[7]它大致包括形象的萌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三个步骤。

形象萌发,常与作家创作冲动的发生相伴随。这时,作家已经有了厚实的艺术积累,由于受到生活中某种偶然因素的触动,而被吸引,被激发,在创作冲动的催促下,主动投身于内心形象的创造。为了创造内心形象,作家以自身的审美情感和人生感受去统摄、提炼生活材料;于是,从主客观的冲撞、交融之中,萌生出了新的内心形象的雏形。这雏形虽不够清晰,不够完备,然而已经深印在了作家的脑海中,并开始获得了艺术生命。它仿佛一颗种子植入了肥沃的土地里,一点火星溅落到了干燥的柴堆上,其前景将无可限量。据说英国诗人【济慈】某次在好友勃朗家的一棵树下,偶然听到一只正在做巢的夜莺的鸣叫。受到那迷人的夜莺叫声的打动和感染,【济慈】胸中鼓荡起了创作的激情。他坐在树下的草地上,把对人生的冥思与感悟化入夜莺的叫声,于是,后来出现在著名诗篇《夜莺颂》中的快乐而又永生的夜莺意象,就从这里开始萌发了。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作家孕育内心形象,不仅有对感性材料的提炼化合,更有主观情感的浸润灌注。这时,作家的创作意图逐渐清晰,情感活动逐渐深化,艺术想象力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内心形象的雏形在作家头脑中高度活跃,得到不断酝酿和发展,渐趋具体、完整、鲜明、生动。特别是作家对内心形象各种细节的构想越来越充实、完备。如老舍在创作小说《骆驼祥子》时,对祥子这一形象做了基本定位后,又逐步加以发展。先是以祥子为中心,确定与其他人的关系;有了活动的生活环境,再构想他在生活中的种种情况:“刮风天,车夫怎样?下雨天,车夫怎样?”“一个车夫也应当和别人一样的有那些吃饭而外的问题。他也必定有志愿,有性欲,有家庭和儿女。对这些问题,他怎样解决呢?他是否能解决呢?”[8]由于这样的一番孕育,内心形象自然一步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深邃起来,向着更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方向发展。

形象成形,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经过深思熟虑,作家充分展开的艺术想象力所结出的硕果终于成熟了。这时,诗人那涌动的情感,了无痕迹地化为了富于巨大艺术张力的特定情境;小说家构思的人物,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人生命运在特定情节曲折发展中得到了突出显现;剧作家也在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中为人物和事件设定了结局……与此同时,文学作品的具体结构方式,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设想。内心形象的成形,意味着作家艺术构思使命的完成。

经历了萌发、孕育、成形,内心形象如此生动、鲜活地显现在作家的脑海里,甚至成为了作家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如别林斯基所说:“这些形象、这些典型,挨次地胚胎、成熟、显现;最后,诗人已经看见了他们,和他们谈话,熟知他们的言语、行动、姿态、步调、容貌的轮廓,从多方面整个儿看见他们,亲眼目睹,清楚得如同白昼相逢;在笔尖赋于他们形式之前,就看见了他们,正像拉斐尔在用画笔把玛董娜的形象移置于画布之前,先已看见了这个天上的神造的形象一样,也正像【莫扎特】、【贝多芬】、海登在用笔把音符移写到纸上之前,先已听到了这些从灵魂里被他们激发出来的神妙的音响一样。”

在将生活材料心灵化以构成内心形象体系的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构思方式是复杂多样的。一般说来,最常用的构思方式就是综合法。文学创作总是要在占有丰富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最有效地处理和使用生活材料。而为创造内心形象对生活材料所做的提炼、概括和熔化重构,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综合成分。因此,许多作家都以综合法作为自己展开艺术构思的基本方式。鲁迅谈到过自己小说创作的切身体会:“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10]列夫·托尔斯泰称自己构思【《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这一形象时,是“拿过达尼雅来,把她用苏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11]高尔基也说过,他是观察了几十个商人的儿子,看到了他们对作为商人的父亲不满意,对富裕的生活也不知足,反称之为“令人苦恼的贫矿生活”后,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才创造出《福玛·高尔捷也夫》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拼凑”、“捣碎”、集中,都体现出综合的特征。当然,综合法的具体运用往往不尽相同。可能是多种材料的综合,如鲁迅说的“拼凑”、“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12];可能是以几种材料为主,杂糅其他材料综合而成,如托尔斯泰说的“捣碎”;或是主要依据某一材料,在此基础上选取别的材料加以补充,如屠格涅夫构思小说《木木》的主人公盖拉新时的情况。

事实上,作家在从事艺术构思时,想象力和创造力异常丰富,异常活跃,因而构思方式也不会是单一的。在综合的基础上,作家有时也采用强化突出、夸张变形、陌生化等方法,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主要特征。例如,契诃夫在塑造小说《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时,曾从外表、语言、心理、行动等多种角度,去突出表现他那极端保守,对一切新事物都怀着强烈恐惧与仇视的畸形心态。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如【拉伯雷】笔下的卡冈都亚、【安徒生】笔下的拇指姑娘、【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仙等,都是以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陌生化,是在构思中着力赋予形象以特殊的形式,使之变得奇异、陌生,从而造成与普通日常事物的疏离,以增加读者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强化审美效果。如【闻一多】在创作《死水》时,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如此美好的词语,去描绘“一沟绝望的死水”的形象,就是采用了陌生化的方法。

在艺术构思中,内心形象经过作家心血的灌溉抚育,逐渐形成,走向成熟。这是一个主体与对象辩证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作家要依赖于客观事物,依赖于生活材料,即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作家又要释放主观情感,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即对象的主体化。内心形象就是在这种主体与对象交融合一的矛盾运动中萌生、孕育、成形的。而且,内心形象一旦成形后,便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并按照自身的逻辑去发展。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的悲剧结局时说:“一般来说,我的男女主角们,有时跟我开的那种玩笑,我简直不大喜欢!他们做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做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13]当内心形象获得了独立的艺术生命之后,艺术构思的使命就大体上完成了。随之开始的是文学创作的下一个阶段——艺术表现。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作为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作家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运用文学语言以及各种表现手段,把内心形象系统传达出来,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艺术构思固然非常重要,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但艺术表现也是不可或缺的。经过艺术构思,作家在头脑中形成了蕴含着独特人生感受的内心形象。然而,这种内心形象即使再成熟,它也只是一种存在于作家的“内宇宙”中的心像,只具有内视性,除作家本人之外,其他人无法对其感受认知,因而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形象。只有进一步经过艺术表现阶段,作家运用文学语言,在相应的结构、体裁等样式中,将构思孕育的内心形象系统外化并定型下来,使其成为他人能够感受认知的审美对象,这样,艺术形象才真正被创造出来,文学作品也才真正诞生。

在艺术表现阶段,作家直接执笔写作,其使命是推动审美经验的外向化,赋予内心中内心形象系统以特定的语言形式,从而构成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不同作家艺术表现的具体情况可能千差万别,然而总括说来,都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省心省力的过程。成功的艺术表现,往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要克服重重的困难。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谁不能叼着一支雪茄,就在公园散步的同时,弄出七、八个悲剧来呢?谁不会构思出几部最精彩的喜剧呢?在自己那个供想象的后院里,谁没有一些最精彩的题材呢?不过,在这种初步的工作和作品的完成之间,却存在着无止境的劳动和重重的障碍,只有少数有真才实学的人,方能克服这些障碍。……构思一部作品是很容易的,但是把它写出来却很难。”[14]晚唐诗人【贾岛】甚至慨叹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艺术表现之所以并不轻松省力,甚至需要耗费大量心血,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家内心的形象系统与语言形式之间并非直接对应。在艺术构思阶段形成的内心形象,是以前语言的形态存在于作家头脑之中的;到了艺术表现阶段,作家则要以作为概念符号的语言将其固定下来,表现出来。于是,作家就不可回避地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考验,即基于心理结构中概念与表象之间的微妙联系,寻找与内心形象间接契合的最佳语言表现形式。可以说,将内心形象准确而恰当地表现于相应的语言形式,乃是作家在艺术表现阶段的最高追求。古往今来,多少作家都曾为探寻和创造能最恰当最完美地传达表现内心形象的语言形式而竭尽全力。然而,这一点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实上,由于形象与语言并非直接对应关系,作家所构思的内心形象系统与语言形式很难达到完美契合的境地,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位和距离。这种因“辞不达意”,因语言难以完美表现内心形象而产生的苦恼与困惑,是许多作家都深尝过的。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陆机】在《文赋》中讲:“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并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则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到过文学创作实践中“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成篇,半折心始”的状况给作家所带来的困扰。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曾感慨道:“很少有诗人不埋怨语言的‘贫乏’。……而这些埋怨的产生,是因为有些感觉和思想是语言所不能捉摸和表现的。”[15]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他创作小说,“想的比写的好”。不过,艺术表现的困难既意味着考验也意味着机遇,文学创作的艰辛是与乐趣并生的。优秀的作家在困难面前不是选择退避而是选择进取。他们往往能正视困境,充分发挥驾驭运用语言的特殊能力,认真选择,反复斟酌,仔细推敲,精心锤炼,以求构想出与心中的形象最为契合的语言形式,达到对语言自身局限的突破,从而实现形式对内容的征服,完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语言创造。在中国诗歌史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诗句中诗人对语言的精雕细刻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其次,作家的艺术构思活动在艺术表现阶段并没有完全终止,有时会与艺术表现交错重叠。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力的充分展开,化合生

2、把握小说的主题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换言之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那么,应当怎样去理解和概括小说的主题呢?1、从创作意图理解小说主题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成为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地通读作品,仔细地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比如沈从文《边城》,作者自己总结创作意图说:“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给了我们一把解读的钥匙,让我们能很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含义。2、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假如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3、从写作背景寻主题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熟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假如不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从而造成对题材处理上的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浒》的深刻主题。4、抓中心句来分析主题有些小说的主题直接体现在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段话中,阅读时我们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出表现主题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如鲁迅小说《故乡》,其主题就是结尾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5、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假如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就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情感态度: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中!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也有一些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等次要人物。在分析作品主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作者通过酒店小伙计的观察,写出了酒店老板、短衣帮、官员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和世态炎凉,麻木不仁的群众。6、从细节描写探究主题典型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血肉,有了它,人物形象就会丰满感人;丢了它,就会干瘪乏味。要感受人物形象,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入得庙门里,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了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好站在庙门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这就“逼”林冲奋起反抗。7、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情节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一篇写人们的想象力是如何丢失的小说《智力测验》,给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所有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都不屑一顾,甚至一起起哄。再到某政府机构去采访,结果小官员看着大官员,大官员又向秘书求救。而同样的问题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是眼泪”“是肚脐眼”“是围棋”“是表”等等。通过情节发展的一系列展示了想象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流失的,发人深省!8、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从作品的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人生悲剧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祥林嫂再嫁、儿子被狼吃了、祥林嫂的死,鲁镇的一般民众都表现得冷漠、麻木、无情。特别是鲁四老爷这个封建思想的捍卫者,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现到了残忍的地步:他对祥林嫂的再嫁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祥林嫂玷污了他的祖先而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正因为他对祥林嫂的这种歧视,才彻底毁灭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最后祥林嫂被扫地出门,在新年的祝福声中穷困而死。对于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还要骂一声“谬种”。可见,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思想对国民的毒害是多么深!9、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定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暗示,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优秀品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能赢得别人的敬重和爱戴。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10、从整体倾向看主题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我们应当懂得,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3、小说主题应该怎样把握?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页面连接:http://www.qixivur.com/news_0_ssqxl/xt4txtsa.html

趣书网 宝书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飞翔小说洋葱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